我们在整个价值链上为汽车和商用车制造商以及汽车行业的供应商提供支持。


中国汽车零部件破局之道
By 郑 赟, 吴 钊 and Qiang Jackson Zhang
体系革新与价值突围
历经数十年汽车产业浪潮激荡,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如精钢淬火——既见证过随整车市场腾飞的高歌猛进,也历经转型期的阵痛挑战。回望零部件产业发展,罗兰贝格认为有三个阶段性增长主题和周期差异值得关注:规模驱动(2005-2018)、 价值重构(2018-2025) 和创新突围(2025-2035)。今年开始,汽车产业进入“硬实力”竞逐的新周期,倒逼零部件企业构建新的竞争力。两条破局路径逐步清晰:一是通过投资并购快速获取新的战略性业务发展机会;二是通过构建体系化的价值链降本增效能力,推动全面运营体系升级。
本文将深入剖析现在汽车零部件企业所面临的当下环境与挑战,并将罗兰贝格的经验凝聚成文,与各位零部件企业玩家一起探讨共同破局之法。

汽车零部件市场环境:上下游双重挤压,复杂度前所未有
价格与成本双重挤压,企业面临生存挑战
近年来,主机厂采取激进的降价策略,并向供应链传导成本压力。过去3%-5%的年度降本要求,如今提升至10%-20%,远超零部件企业的盈利水平。零部件企业原材料供应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剧了盈利提升难度,主机厂需求的动态变化也带来了零部件企业的隐性成本。过去一年,已有多家供应商因亏损退出市场。
技术与成本内卷加剧,企业运营难度升级
一方面, 汽车行业 正处于向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转型的关键期,这为零部件企业带来了新的业务机遇,同时也伴随着高投入、高风险和不确定性:很多赛道红海化周期不断缩短。另一方面,零部件企业成本优化进入深水区,局部改善难以见效。对于零部件企业来说,现阶段的关键任务是要通过更科学、更体系化的战略与运营转型,实现降本增效,从而跳出内卷困境,增强长期可持续的盈利能力。
企业现状与发展困局:第二曲线未稳固,增效转型难持续
业务拓展步伐加快,第二增长曲线仍未稳固
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正在多元化经营的道路上迈进,保障抗风险能力和长期增长韧性。不少企业利用产业链“走出去”机遇和自身制造及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开启海外建厂潮。
但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汽车产业内卷竞争加剧及地缘政治风险影响,零部件企业新业务营收贡献有限。
并购扩张加速推进,管控体系建设仍存短板
并购仍然是 中国零部件企业 推动业务扩张与转型、实现利润快速提升的重要手段。当下,零部件市场并购交易遵循两大主线:一是聚焦智能化相关,二是跨境并购持续深化全球化布局。
中国零部件企业中外业务间的协同问题并未凸显,更未被解决,大部分企业并未真正构建起对海外业务的管理和价值挖掘体系。而在现在压力陡增时期待海外业务增加盈利,困难重重。
降低成本逐步启动,组织协同机制仍显不足
随着市场环境变化,高增速赛道减少,零部件企业正从“营收增长”向“盈利优化”转型。行业领先企业已开始努力探索、推动降低成本举措。
然而,中国零部件企业的组织效率和工作机制仍处于起步阶段,部分企业甚至面临体制机制滞后于降本增效举措的情况。企业亟需在战略、组织与机制等层面进行全面优化和调整。
零部件企业破局方法:目标导向、强化体系、齐心协力
统一战略目标导向,明确企业转型路径
在整体经济增长放缓、行业竞争加剧、利润空间受限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将持续增加。在此关键时期,为更好地引领企业转型,实现降本增效,企业需要一个清晰目标以及系统的战略与执行方案。
设立卓越运营体系,夯实利润提升基石
在精益转型初期,先企业普遍在管理体系中引入“卓越运营体系”,设立“精益转型办公室”,专门负责推进以利润提升为导向的跨部门协作转型项目,并结合数字化工具提升管理效率。
强化职能深度协同,团队整体携手向前
在降本增效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内卷竞争”时代,唯有充分认识到跨部门协作的痛难点,并在企业转型过程中给予充分授权和支持,才能真正突破降本转型深水区。
结语
针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的各类挑战,罗兰贝格凭借全球战略视角、全面运营改善经验和经过实践检验的成熟方法论,帮助企业准确聚焦核心问题,实现利润提升,确保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在此过程中,罗兰贝格愿与零部件企业一起并肩合作,紧密配合,在统一目标的引领下,形成高效、专业、步调一致的团队,支持企业发展。
敬请注册获取完整版《中国汽车零部件破局之道:体系革新与价值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