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亚洲供应链重塑

亚洲供应链重塑

2025年4月1日

中国企业如何穿越周期

全球多极竞争格局初显,欧、美、亚三大经济圈纷纷构建独立供应链体系,其中亚洲供应链将着力构建完整价值链生态,强化内部再分工合作。面临欧美“中国+1”策略和同质化竞争压力,中国企业需要在增量市场外拓空间和存量市场内挖潜力,构建高效、韧性、数字化和绿色的供应链,以形成穿越周期的核心竞争力。

全球供应链:从高度融合向多极竞争格局演变

历经5次产业链转移的浪潮,全球逐步形成了高度融合、各区域分工协作的全球化格局。然而近年来,宏观环境发生显著变化,这也推动全球供应链整体趋势转变,使其朝着区域化、本土化等逆全球化方向发展。贸易摩擦、地缘冲突以及绿色 转型 等宏观因素,使传统全球供应链模式难以满足各经济圈对供应链韧性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欧洲、北美和亚洲三大经济圈纷纷着手构建自身独立的供应链体系,全球多极竞争格局已初步显现。

亚洲供应链:从“世界工厂”向完整价值链构建演变

相较于欧美经济圈,亚洲现代化工业体系起步较晚、发展程度较低、内部格局更为复杂。亚洲供应链重塑将会面临低端产能同质化竞争、中高端环节基础薄弱和区域协同效率不足等多维度挑战,亟需构建一个更加完整、有序且健康的价值链生态。在全球供应链重塑的浪潮下,亚洲供应链正受到宏观形势剧变以及内部价值链生态失衡的双重影响,未来将迎来以下三大变局:从“世界工厂”到完整价值链构建、从多链主角逐到单一链主聚焦、从同质化竞争到协同共生。在本轮供应链重构中,亚洲各国的角色定位和策略将持续动态调整。其中,中国将重点发力上游高附加值环节,而东南亚地区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将充当中国连接海外的“桥梁”。

中国供应链:从规模扩张的粗放式管理向红海厮杀的精细化管理演变。中国企业应不断外拓空间、内挖潜力,寻找穿越周期之道

凭借极具竞争力的市场、资本和技术实力,中国有望成为亚洲供应链链主,引领亚洲供应链格局的重塑。为实现这一地位,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市场、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政策,如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加强资金支持以及发展 新质生产力 等,旨在营造宽松的市场、资金和技术环境,助力中国企业的转型发展。

供应链 结构来看,中国制造业在上游关键原材料方面对进口依赖度高,但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具备全球控制能力,“卡脖子”现象主要集中在中游核心制造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等价值链环节,而中下游的组装制造则展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在欧美推行“去中国化”并重构完整产业链、中国中低端产能面临内外部激烈竞争、本土企业核心竞争要素缺位等大背景下,中国企业穿越周期的关键在于存量市场内挖潜力和增量市场外拓空间。

a. 外拓空间:优势产能有序出海。企业应根据最新的政经格局、行业趋势及自身发展阶段,系统、科学地规划出海模式和路径,同时根据目的地不同的产业环境、经济基础、文化背景等特点,定制化构建供应链体系和业务支撑能力,避免陷入“不出海,则出局”或“盲目出海,亦出局”的困境。

b. 内挖潜力:新质生产力构建。对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而言,新质生产力具有不同内涵,主要体现在研发创新、卓越运营、低碳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在存量市场的厮杀中,供应链成本、质量和效率是企业制胜的关键要素。企业应通过卓越运营转型实现供应链优化,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构建新质生产力,实现产能升级迭代,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无论增量市场远征还是存量市场深潜,中国企业都需构建高效、韧性、数字化和绿色的供应链,以在多变的全球格局中脱颖而出,罗兰贝格可以提供专业支持,助力中国企业实现端到端的海外布局,构建卓越运营的产业链体系,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构建。

blue background
STUDY

亚洲供应链重塑

{[downloads[language].preview]}

全球多极竞争格局初显,欧、美、亚三大经济圈纷纷构建独立供应链体系,其中亚洲供应链将着力构建完整价值链生态,强化内部再分工合作。面临欧美“中国+1”策略和同质化竞争压力,中国企业需要在增量市场外拓空间和存量市场内挖潜力,构建高效、韧性、数字化和绿色的供应链,以获取核心竞争力。本报告将剖析在多变的全球竞争格局中,中国企业应如何穿越周期。

Published 四月 2025. Available in
相关阅读
Portrait of 戴 璞
高级合伙人, Global Managing Director
上海办公室, 中国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