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跨国公司在中国新市场环境下的致胜之道

跨国公司在中国新市场环境下的致胜之道

2024年8月1日

中国是否仍是跨国公司的战略要地?

自21世纪初,中国经过一系列经济改革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已然成为全球经济最重要的增长引擎,也是众多跨国公司的战略重心。如今,中国是否依然能够扮演这一关键角色?亦或时过境迁,仅仅是跨国公司在寻找销售机会、供应商以及生产基地时的众多选择之一?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将对跨国公司全球业务布局及中国业务发展带来何种影响?

跨国公司亟需适应中国新市场环境
跨国公司亟需适应中国新市场环境
"自2010年以来,中国的GDP增速已步入常态化发展。这被视为是一个愈加成熟的经济体典型的发展轨迹。"
Portrait of David Born
Senior Manager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成为众多国际媒体关注的焦点,其中,部分媒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及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合理性提出了疑问。

对于这些疑问的回答,需要在华跨国公司深刻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旧模式”与“新模式”的区别——只有对1990年至2008年间中国经济繁荣的结构性原因(即中国经济“旧模式”)和当前的增长态势(即“新模式”)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制定出适应中国新市场环境的发展战略与投资策略。

中国经济发展“旧模式”与“新模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启了长达四十年的 “经济奇迹”,经济增速在1992年与2007年均达到14.2%的强劲增长。在此过程中,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较宽松的环境监管政策、大规模的投资拉动成为推动了这一增长模式的主要因素。

自2010年前后,中国的GDP增速已开始放缓,逐步进入常态化发展阶段。尽管在疫情期间,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波动,但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态势已回归至这一长期趋势。这也是一个成熟经济体的典型发展轨迹。

尽管如此,如果将中国2023年GDP 增长率(5.2%)与其他主要经济体增长率相比较,如欧洲(0.4%)、美国(2.5%),以及全球平均增速(3.2%),中国的增长势头依然稳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这一稳健的增长势头将在未来两年得以保持,预计2024 年中国GDP 增长率为 4.6%,2025 年为 4.1%。虽然,单从增速来看,中国经济增速低于如越南、印度、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市场,但此增速仍是美国和欧元区“梦寐以求”的宏观经济前景。

我们无需悲观。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虽有所放缓,但保持高度韧性,并将展现出更强的中国属性(如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等)。对于众多跨国公司,无论就经济规模还是未来发展前景而言,中国仍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战略要地。

"罗兰贝格《中国市场竞争力评估指南》 (China Competition Readiness Index)及‘中国市场洞见时刻’ (China Power Hour)致力于帮助跨国公司制定与优化在华商业战略,助力其在中国新市场环境下运筹帷幄。"
Portrait of 戴 璞
高级合伙人, Global Managing Director
上海办公室, 中国

当前,中国积极调整经济布局,不断加强工业现代化建设与科技创新,逐步在多个领域构建全球竞争力;同时,低碳转型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此外,中国仍有大量的生产力尚未有效转化为消费力,消费潜力尚待开发。然而,在此新旧动能转换之际,中国经济发展亦面临着多重考验与挑战。行业竞争加剧,跨国公司在华运营难度增加。面对当前全球及中国发展的新形势,跨国公司应将中国市场消费潜力与全球经济压力、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及中国市场潜在风险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加以权衡,从而强化战略韧性,实现可持续增长。

跨国公司在华关键举措

跨国公司必须适应当前复杂的中国经济新环境,其既是经济基础面强劲的巨大市场,同时又存在不确定性。跨国公司可通过以下关键举措适应中国市场:(a)调整商业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b)降低因不确定性增加而带来的风险。因此,跨国公司管理者需深入思考两个基本问题:

  • 您的企业/业务是否仍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需求相适应?
  • 在您企业全球供应链布局中,中国市场的定位是否具备足够韧性,以应对地缘政治和经济趋势等挑战?

罗兰贝格 《中国市场竞争力评估指南

为帮助跨国公司明晰与优化在华发展战略,罗兰贝格推出具有针对性的 “中国市场竞争力评估指南”。该指标体系可帮助企业识别在华业务发展主要风险因素,全面评估现有业务和运营模式应对当前经济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的韧性。

该指数涵盖七大关键领域:商业模式、供应链、创新/研发、市场营销、人才与管理、数据与IT、组织与所有权。针对每个领域的关键议题,以多维度、多层面的核心问题为切入,对企业发展韧性及抗风险能力提供诊断评估与深入分析,制定定制化的发展战略及优化方案,并为方案实施提供建议与支持。

通过这一诊断,跨国公司可以多措并举以增强风险应对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我们将企业战略系统性地分为四大类别:“退出”、“脱钩”、“去风险”和“加码”,各适用于不同的企业背景与发展情况。对于大多数在华跨国公司而言,“去风险”和“加码”,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可能是更适合其未来发展的主要战略。

“去风险”包括调整优化商业模式、实现供应链多样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通过在本地市场建立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来降低或分摊风险等。

“加码”意味着对中国市场保持信心,通过持续投资与创新、加强产业链本地化、采取更多直面消费者的方式及数字化渠道,优化提升运营效率等策略深耕中国市场,强化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竞争力。

以下是一些跨国公司通过“去风险”和“加码”相结合的方式来调整其在华战略的典型案例。丹纳赫(Danaher)在“创升中国”战略中推出一项雄心勃勃的“8080”量化目标,即未来80%在中国销售的产品将在中国生产;本土工厂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有80%在国内采购完成。

全球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采埃孚(ZF)在其中国本地化供应链战略中实施了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通过强化在整个运营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并降低了有关技术转让的风险。

全球领先的化工企业(BASF)采取了全面措施以应对其中国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包括应对环境、社会和治理 (ESG) 因素、知识产权 (IPR)、合规标准、质量把控和服务可靠性。巴斯夫积极主动的应对方式增强了利益相关方的信任,支持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例子展示了跨国公司如何巧妙地在继续加码深耕中国市场的同时,将供应链本地化、知识产权保护、全面风险管理等“去风险”措施相结合,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优化运营,把握机遇。

罗兰贝格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专业服务

罗兰贝格《中国市场竞争力评估指南》(China Competition Readiness Index)及“中国市场洞见时刻” (China Power Hour)致力于帮助跨国公司制定与优化在华商业战略,助力其在中国新市场环境下运筹帷幄。

  • 1.《中国市场竞争力评估指南》:我们将利用精细化的诊断工具,多维度评估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和适应力。
  • 2. “中国市场洞见时刻”:通过与企业管理团队就中国市场发展洞见的深入沟通交流,我们与客户密切合作,充分了解其在中国面临的具体挑战和机遇。
  • 3. 中国业务卓越提升方案:根据我们的评估结果,我们将为企业构建定制化的发展方案,根据不同需求,方案内容可包括(列举):

  • 制定供应链去风险战略,降低风险暴露,提升供应链韧性;
  • 探索本地化机会,提高运营效率和市场响应能力;
  • 制定中国市场利润稳固方案,以保障和优化企业营收及利润;
  • 制定符合当地法规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脱碳战略;
  • 实施中国 “ADOPT” 战略(收购、数字化转型、卓越运营和绩效提升),以提升企业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这些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罗兰贝格可帮助跨国公司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在充满活力且不断发展的中国经济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增长。

Download the full PDF
blue background
Article

跨国公司在中国新市场环境下的致胜之道

{[downloads[language].preview]}

中国是否仍是跨国公司的首选战略要地,抑或其作为商业市场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将对您的企业在中国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Published 八月 2024. Available in
Sign up for our newsletter

Sign up for Roland Berger Email Updates to receive regular news and invitations related to international growth markets, including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in various countries, directly in your inbox.

Portrait of 戴 璞
高级合伙人, Global Managing Director
上海办公室,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