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积极调整经济布局,不断加强工业现代化建设与科技创新,逐步在多个领域构建全球竞争力;同时,低碳转型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此外,中国仍有大量的生产力尚未有效转化为消费力,消费潜力尚待开发。然而,在此新旧动能转换之际,中国经济发展亦面临着多重考验与挑战。行业竞争加剧,跨国公司在华运营难度增加。面对当前全球及中国发展的新形势,跨国公司应将中国市场消费潜力与全球经济压力、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及中国市场潜在风险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加以权衡,从而强化战略韧性,实现可持续增长。
跨国公司在华关键举措
跨国公司必须适应当前复杂的中国经济新环境,其既是经济基础面强劲的巨大市场,同时又存在不确定性。跨国公司可通过以下关键举措适应中国市场:(a)调整商业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b)降低因不确定性增加而带来的风险。因此,跨国公司管理者需深入思考两个基本问题:
- 您的企业/业务是否仍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需求相适应?
- 在您企业全球供应链布局中,中国市场的定位是否具备足够韧性,以应对地缘政治和经济趋势等挑战?
罗兰贝格 《中国市场竞争力评估指南》
为帮助跨国公司明晰与优化在华发展战略,罗兰贝格推出具有针对性的 “中国市场竞争力评估指南”。该指标体系可帮助企业识别在华业务发展主要风险因素,全面评估现有业务和运营模式应对当前经济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的韧性。
该指数涵盖七大关键领域:商业模式、供应链、创新/研发、市场营销、人才与管理、数据与IT、组织与所有权。针对每个领域的关键议题,以多维度、多层面的核心问题为切入,对企业发展韧性及抗风险能力提供诊断评估与深入分析,制定定制化的发展战略及优化方案,并为方案实施提供建议与支持。
通过这一诊断,跨国公司可以多措并举以增强风险应对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我们将企业战略系统性地分为四大类别:“退出”、“脱钩”、“去风险”和“加码”,各适用于不同的企业背景与发展情况。对于大多数在华跨国公司而言,“去风险”和“加码”,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可能是更适合其未来发展的主要战略。
“去风险”包括调整优化商业模式、实现供应链多样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通过在本地市场建立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来降低或分摊风险等。
“加码”意味着对中国市场保持信心,通过持续投资与创新、加强产业链本地化、采取更多直面消费者的方式及数字化渠道,优化提升运营效率等策略深耕中国市场,强化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竞争力。
以下是一些跨国公司通过“去风险”和“加码”相结合的方式来调整其在华战略的典型案例。丹纳赫(Danaher)在“创升中国”战略中推出一项雄心勃勃的“8080”量化目标,即未来80%在中国销售的产品将在中国生产;本土工厂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有80%在国内采购完成。
全球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采埃孚(ZF)在其中国本地化供应链战略中实施了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通过强化在整个运营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并降低了有关技术转让的风险。
全球领先的化工企业(BASF)采取了全面措施以应对其中国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包括应对环境、社会和治理 (ESG) 因素、知识产权 (IPR)、合规标准、质量把控和服务可靠性。巴斯夫积极主动的应对方式增强了利益相关方的信任,支持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例子展示了跨国公司如何巧妙地在继续加码深耕中国市场的同时,将供应链本地化、知识产权保护、全面风险管理等“去风险”措施相结合,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优化运营,把握机遇。
罗兰贝格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专业服务
罗兰贝格《中国市场竞争力评估指南》(China Competition Readiness Index)及“中国市场洞见时刻” (China Power Hour)致力于帮助跨国公司制定与优化在华商业战略,助力其在中国新市场环境下运筹帷幄。
- 1.《中国市场竞争力评估指南》:我们将利用精细化的诊断工具,多维度评估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和适应力。
- 2. “中国市场洞见时刻”:通过与企业管理团队就中国市场发展洞见的深入沟通交流,我们与客户密切合作,充分了解其在中国面临的具体挑战和机遇。
- 3. 中国业务卓越提升方案:根据我们的评估结果,我们将为企业构建定制化的发展方案,根据不同需求,方案内容可包括(列举):
- 制定供应链去风险战略,降低风险暴露,提升供应链韧性;
- 探索本地化机会,提高运营效率和市场响应能力;
- 制定中国市场利润稳固方案,以保障和优化企业营收及利润;
- 制定符合当地法规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脱碳战略;
- 实施中国 “ADOPT” 战略(收购、数字化转型、卓越运营和绩效提升),以提升企业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这些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罗兰贝格可帮助跨国公司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在充满活力且不断发展的中国经济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增长。